服务热线:400-6969803
行业资讯
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联系我们
来也动态
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要点有哪些 ?

       国家文化旅游部全域旅游推进以来,形成了两批50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相继发布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标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等系列文件,其中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更是标志着全域旅游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年底,文化和旅游部雒树刚部长明确指出,首批县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全域旅游的实施方向日渐清晰。

      随着全域旅游工作的统筹推进,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工作”正稳步进行,对通过公示的创建单位,文化和旅游部将认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那么为什么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争夺这个名额呢?


      是因为凡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录,将优先纳入中央和地方预算内投资支持对象,优先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纳入旅游投资优选项目名录,优先安排旅游外交、宣传推广重点活动,纳入国家旅游宣传推广重点支持范围,优先纳入国家旅游改革创新试点示范领域,优先支持A级景区等国家重点旅游品牌创建,优先安排旅游人才培训,优先列入国家旅游局重点联系区域。

      根据原国家旅游局创建示范区文件、原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2016旅游工作会提出的要求,形成以下8个方面1000分的验收标准,四个基本标准为准入门槛,总分750通过验收。这四个基本标准分别为:旅游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达到一定水平、建立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厕所革命及其他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明显、建成旅游数据中心。而8个方面的验收标准,则分别从地方政府重视和推进程度、旅游业发展情况、旅游产品特色、公共服务体系、要素配套、环境保护以及旅游安全、文明和游客满意情况作出了要求。

全域旅游的九大转变

      推进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具体要实现九大转变:

       一是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行多规合一,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例如,要从景点景区和城市的旅游厕所革命拓展为景点景区内外、城乡一体推进的全面厕所革命。

      二是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实行分类改革,公益性景区要实行低价或免费开放,市场性投资开发的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也要限高,遏制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快势头,打击乱涨价和价格欺诈行为,从旅游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阶段走出来。

      三是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实现导游执业的法制化和市场化。

      四是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旅游需求,实现旅游供求的积极平衡。

     五是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

      六是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充分调动各方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

      七是从景点景区围墙内的“民团式”治安管理、社会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转变。旅游、公安、工商、物价、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

      八是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

     九是从仅是景点景区接待国际游客和狭窄的国际合作向全域接待国际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转变。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这是区域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大趋势,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

全域旅游的验收要求

       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工作将从县级创建单位开始。验收包括暗访、明查、会议审核三种方式;体制机制、政策保证、供给体系、公共服务、品牌影响、市场秩序、创新示范、安全保障八个方面是评审要点;原则上,地市级创建单位,其辖区内70%以上的县级创建单位通过验收后,方可向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省级创建单位在其辖区内70%以上的地市级创建单位通过验收后,方可由省级人民政府向文化和旅游部提出认定申请。

全域旅游的过审要点

     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与验收标准,我们认为过审要点如下:

      第一,推进全域旅游发展需强化“规划统筹,多规融合”;

      第二,提升全域环境质量,严守生态红线;

      第三,打造“旅游景区+城市与特色村镇+产业园区”的旅游吸引物体系;

      第四,合理建设布局旅游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体系;

      第五,重视交通网络、公共服务网络和智慧旅游网络的支撑作用;

      第六,优化体制机制,创新政策供给。